在不同的時空位置,時間的流逝對我們來說可能顯得快或慢。
這意味著國際空間站上的宇航員衰老的速度比地球上的人要慢。
不過,這種差異微乎其微,總共也就幾分之一秒。
感謝您的注冊!請調整您的時事通訊偏好
宇航員布奇·威爾默和蘇尼·威廉姆斯將在國際空間站待到二月份,但這并不是最糟糕的情況。
在太空中停留一段時間有許多好處,從壯麗的景色到各種公司活動。然而,衰老效應卻鮮有人提及。
宇航員的衰老速度比地球上的人要慢,但這種差異并不顯著——在國際空間站待了六個月后,宇航員的年齡比地球人少0.005秒。
因此,威廉姆斯和威爾默在太空待了大約九個月后,返回地球時將比原計劃年輕約0.0075秒。
ta itemprop="contentUrl ntent=" https://i.insider.com/66eb1384cfb7f307e572b873 " > 布奇·威爾默和蘇尼·威廉姆斯在國際空間站的長期停留期間,衰老速度略有減緩 國際空間站。 有幾個科學原理可以解釋這一現象,根源在于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我們都聽過“時間是相對的”這句話,但真正理解其含義卻不容易。 這一說法源于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它將空間與時間結合,形成了一個貫穿宇宙的結構概念:“時空”。 我們在時空中的經歷是以不同的方式來衡量的,因為時空并非平坦,而是彎曲的,受到物質和能量的扭曲影響。 ta itemprop="contentUrl ntent=" https://i.insider.com/66eb103fcfb7f307e572b658 " > 地球的引力扭曲了時空結構。 這種效應導致了所謂的引力時間膨脹。在大質量物體附近,時間似乎流逝得更慢,因為物體的引力使時空發生彎曲。 從技術上講,這意味著綁在腳踝上的手表最終會比綁在手腕上的手表走得慢,因為腳部離地球重心更近。但這種影響微小到幾乎無法察覺。 另一方面,國際空間站上的宇航員距離地球重心遠得多——大約260英里。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宇航員的衰老速度實際上更慢。 然而,時間的奇妙之處在于,還有一種現象叫做相對速度時間膨脹,它在此起到了引力的反作用。 相對速度時間膨脹是指當你以更快的速度移動時,時間流逝得更慢。 經典的例子是雙胞胎悖論:一個雙胞胎乘坐接近光速的宇宙飛船,另一個留在地球。當太空旅行的雙胞胎回到地球時,她只衰老了幾年,而她的地球上的妹妹卻已經老了十多年。 當然,現實中沒有人進行過這樣的實驗,但有證據表明這一現象確實存在。當科學家將一個原子鐘送入軌道并返回,同時在地球上保持一個相同的時鐘時,軌道上的時鐘回來的時候運行速度會稍微慢于地球上的時鐘。國際空間站上的宇航員也會受到類似的影響。 ta itemprop="contentUrl ntent=" https://i.insider.com/660d1c5b1caec1275a6c3e32 " > 國際空間站(ISS)以每小時18000英里的速度繞地球旋轉。 根據美國宇航局的數據,空間站以每秒5英里(約18000英里/小時)的速度繞地球飛行。這意味著相對于地面上的人,宇航員的時間流逝得更慢。 不過,這種減緩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顯著,因為引力時間膨脹實際上使他們比地球上的人衰老得快了一點。但由于速度時間膨脹的影響更大,最終宇航員在太空中的衰老速度會稍微慢一些。 與時空物理學無關的另一種奇特現象是宇航員在太空中經歷的抗衰老效應。 近年來的一些初步研究發現,宇航員在太空中的端粒生長得更長。端粒是位于染色體末端的保護帽,能夠防止染色體受損。隨著年齡的增長,端粒會逐漸縮短。 ta itemprop="contentUrl ntent=" https://i.insider.com/66eafd13ce3009a0fac737dd " > 端粒保護細胞和DNA免受損害。 然而,當宇航員斯科特·凱利在太空待了一年后,他帶回來的端粒比離開時更長。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2021年SpaceX“靈感4號”任務的四名商業宇航員身上,盡管他們只在太空待了三天。 不過,目前尚不清楚端粒的增長是否與壽命延長有關,這方面的研究仍在進行中。 此外,由于時空的復雜性,衰老慢一秒也不會有太大區別。這并不是我們探索太空的原因。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表示,我們進入太空是因為“太空探索能夠團結世界,激勵下一代,推動突破性發現,創造新的機會”。 因此,下次當你希望周末能過得更久時,請保持冷靜并迅速行動。雖然你可能不會感覺到周末變長,但從技術上講,你可能會獲得微不足道的幾分之一秒。記住,時間是相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