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聯合國的一份報告,馬來西亞不僅遭受“詐騙”,公民繼續成為工作詐騙的受害者,而且該國也被認為是詐騙中心的所在地,國際集團在這里設立了業務。
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UNODC)在2021年2019冠狀病毒病大流行后創造了“scamdemic”一詞,隨著詐騙案件激增,特別是在柬埔寨、緬甸和老撾等國家,“scamdemic”一詞得到了廣泛關注。
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在其最新的政策簡報中表示,國際非政府組織已經在東南亞的詐騙公園中確定了40多個國家的人口販運受害者,其中包括馬來西亞人。
這些詐騙園區是專門從事金融欺詐和人口販運的犯罪組織的聚集地,眾所周知,這些詐騙園區會部署擅長實施工作詐騙的特工。
另請閱讀:“貪婪和冒險的心態導致更多的受害者”
報告稱,雖然沒有關于被迫犯罪的受害者人數的準確數據,但據估計,有1萬至10萬人(主要是來自亞洲的年輕男女)被販運并被迫在網上進行詐騙和詐騙。
雖然馬來西亞國際人道主義組織(一個幫助從這類騙局中拯救馬來西亞人的非政府組織)聲稱,僅在緬甸就至少有1000名馬來西亞人,但成為工作騙局受害者的馬來西亞人的實際人數尚不清楚。
在最近的國會會議上,外交部副部長拿督穆罕默德·阿拉明表示,截至11月3日,已有518名馬來西亞工作詐騙集團的受害者獲救,外交部正在緬甸仰光尋找另外26名受害者。
在同一份政策簡報中,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還指出,馬來西亞存在詐騙園區,因為過去三年中有一些人口販運受害者逃脫。然而,該報告沒有提供有關詐騙園區存在的細節。
報告稱:“自2021年初以來,越來越多的人口販運受害者從柬埔寨、老撾、緬甸甚至馬來西亞等國的詐騙場所逃離的故事開始出現。”
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表示,該地區的一些政府也向該機構和其他聯合國機構表達了對公民被販運和嚴重虐待的擔憂,這些擔憂主要發生在金三角(緬甸、泰國和老撾三國交界處)的詐騙場所。
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說,受害者講述了類似的故事,他們是如何被有利可圖的工作機會引誘,卻發現自己被迫成為現代奴隸,成為騙子。他們往往在賭場或戒備森嚴的大樓里工作。
“在前往目的地國或在目的地國境內旅行后,他們被限制在大型賭場或酒店建筑群,或其他專門用于庇護或限制受害者的安全建筑物中,在那里他們被迫每天進行長達15個小時的在線詐騙。”
報告說:“這些網絡詐騙和欺詐主要是由被販運者在脅迫下實施的,在世界各地欺騙了成千上萬的詐騙受害者,平均每個受害者被騙16.9萬美元。”
東姑阿都拉曼大學敦陳誠鎖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席陳義門博士表示,根據一組學者最近對馬來西亞人對此事的認識進行的調查結果,可以得出結論,馬來西亞確實正在經歷一場“騙局”。
他說:“首先,我們的調查顯示,近40%的受訪者遭遇過詐騙,大約同樣比例的人在他們的社交圈中有人經歷過類似的經歷。”
“其次,我們有類似的經歷,或者我們的社交圈里有人遇到過騙子,或者被騙過。”
瑪拉波利斯理工大學的Azhar Abdul Rahman博士說,雖然仍被困在詐騙園區的馬來西亞人的數量不確定,但從不斷報道的獲救受害者來看,可能會有更多。
阿茲哈爾是開展這項調查的團隊成員之一,他說:“這些騙子總是準備好了他們的計劃,用容易獲得財富的工作來引誘容易上當的人。”
犯罪分析人士卡邁勒·阿班迪·哈希姆說,馬來西亞人對工作詐騙并不陌生。
“馬來西亞長期以來一直受到這種‘騙子’的困擾。馬來西亞并不孤單,因為整個世界都面臨著這個問題。
“現在唯一不同的是,這件事被置于聚光燈下。這些騙子在技術上也很精明,在接觸潛在受害者方面也很老練。”